第9章 阴阳学说2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为邪气盛的实证,治疗时采用“泻其有余”(祛邪)的原则。

2.阳偏盛: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即“热者寒之”。若阳热盛损伤了阴液,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益阴之法。

3.阴偏盛: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即“寒者热之”。若阴寒盛损伤了阳气,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扶阳之法。

4.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为正气不足的虚证,治疗时采用“补其不足”(扶正)的原则。

5.阴虚: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6.阳虚: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7.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

对阴损及阳、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以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对阳损及阴、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以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二、归纳药物的性能

阴阳学说也用阴阳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

1.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具有减轻或消除热证作用的中药,一般具有寒性或凉性;具有减轻或消除寒证作用的中药,一般具有温性或热性。

2.五味: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

3.升降浮沉:升浮者为阳,沉降者为阴。大抵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沉降。

总之,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就是根据病症的阴阳偏胜偏衰的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以纠正因疾病所致的阴阳失调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