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奖励技术工人,提升工具制作

而且,这不仅解决了独立团自身的炮弹需求,还为 386 旅乃至 129 师的炮弹供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此前八路军曾多次在战场上缴获过小鬼子和国军的火炮,但由于缺乏火炮弹药的持续供应,这些珍贵的武器最终只能被无奈地摧毁或舍弃。

每一次的缴获都让战士们兴奋不已,他们看到了这些强大火力的潜力,可以为战斗带来巨大的优势。

然而,当他们意识到无法得到足够的弹药支持时,心中充满了失望和无奈。这些火炮成为了一种负担,不仅占据了宝贵的运输资源,还可能对部队造成威胁。因此,尽管心痛不舍,战士们也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将它们摧毁或遗弃。

在此令人振奋的形势下,陈振华毫不吝啬地对黄崖洞兵工厂的相关制造人员给予了丰厚的奖励。每位参与生产的人员都额外获得了 10 银元的奖赏,而那些在生产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更是得到了更多的优厚待遇。这一举措极大地鼓舞了兵工厂全体人员的士气。

此时的黄崖洞兵工厂,在甘作良的带领下,人员规模已经迅速扩大到了 2400 多人。在兵工厂厂长的全力协助以及陈振华的英明指导下,对人员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类安排。

这种有条不紊的组织方式,使得每一位员工都能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接下来,重点说一说 70 毫米、75 毫米以及 81 毫米的迫击炮炮弹生产流水线的打造和建设细节。

为了成功构建这些炮弹的生产流水线,陈振华与兵工厂的技术骨干们就像辛勤的蜜蜂,不知疲倦地进行了无数次的深入探讨和精心规划。

他们从每一个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到整个生产线的布局和流程优化,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仿佛在精心雕琢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

在原材料的准备阶段,陈振华亲自出马,四处奔波,确保了高质量的钢铁、火药等关键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对于钢铁的选择,他们严格把关,只选用符合强度和韧性标准的优质钢材,那些钢材就像坚强的战士,时刻准备为炮弹的坚固性贡献力量。

生产设备的引进和改造也是关键的一环。陈振华不惜将太原兵工厂、金陵兵工厂以及小鬼子的申城兵工厂的先进的机床和加工设备,一一转移到黄崖洞兵工厂。

这些设备就像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新成员,等待着被兵工厂的技术人员赋予新的使命。技术人员们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使其能够满足不同规格炮弹的生产需求,仿佛在为这些新成员量身定制合身的铠甲。

在生产线的布局上,他们充分考虑了工艺流程的合理性和流畅性。各个生产环节紧密相连,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运输和等待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整个生产线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各个工序就像江河中的水滴,有序而快速地流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