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同城的一些书法鉴定家,收藏人士,来到了木棉花拍卖公司,都想见识一下木棉花拍卖公司刚发现的《丧乱帖》。
而比较远的,也已经在来的路上。
“不太好鉴别呀!都没有几个收藏印,传承无序,怎么判断?”有人看了作品后,不由提出疑问。
确实,这幅《丧乱帖》找不到几个印章。
按理说,不管是谁得到这种墨宝,恐怕也会盖上自己的私印,告诉后世的人,自己收藏过这幅作品。
收藏印对书画鉴定是有很多的帮助的。一则可以被用于证明书画作品的流传经过情况。将收藏家的时代排列一下,便可弄清楚它的传世经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承有序。
其次,有几位鉴赏家如明代袁枢和清代的梁清标、安岐的眼力相当高,凡经过这三人盖过鉴赏印的书画,绝大多数是精品。
另外,收藏印至少可以为推断作品的下限年代提供可靠的依据。如一幅画有宋徽宗的收藏印,就可以确定此作品最晚也是北宋的;如有张丑的收藏印,就可以说最迟也是晚明的……
因此,很多书画鉴赏家,第一时间就是去看收藏印。
这就像瓷器,有些人第一眼鉴定的就是款识。
旁边的人反驳道:“要是有很多收藏印,这件作品不可能默默无闻,等到现在才被发现。”
也对,这种级别的墨宝,哪怕是皇帝,也忍不住想要收藏。
一旦消息传出去,皇帝肯定会想办法让对方献上去,基本上就保存在皇宫中。
皇宫的东西,大概率是能保存下来的。即便是朝代更替,皇宫的宝物,通常会让下一个朝代的皇帝继承。
“先不说那些,看看作品本身吧!”
眼前的这幅作品,全文8行62字,风格近似于王羲之的《频有哀祸帖》,然而该帖的结字转折更为圆活流畅,字峰变化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整个书帖由行至草,到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充分表达了作者悲愤难言之怒。
该帖全文如下: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说白了,这作品就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