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源国新政:崛起之途的十年耕耘

源灵驾崩的噩耗,如同一团浓重得化不开的阴霾,沉甸甸地笼罩着源国。都城的大街小巷,往日的喧嚣热闹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与哀伤。街头巷尾,百姓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谈论着先王的种种功绩,言语间满是悲戚与不舍。宫墙之内,宫女太监们脚步匆匆,神色凝重,往日的欢声笑语早已消失殆尽,整个宫廷沉浸在一片肃穆的氛围之中。

然而,国不可一日无主,更不可一日无谋。邵仕龙在这沉重的哀伤里,强忍着内心的悲痛,迅速收拾心情。他深知,源国这艘巨轮,在这风云变幻、波涛汹涌的乱世海洋中,唯有找准航向,鼓足风帆,奋力前行,才能冲破重重险阻,抵达统一天下的彼岸。

邵仕龙火速传召长公主源芳楸、兵马第二元帅陈尚泽、太医院院使江灵芝等一众忠臣良将,齐聚于议政大殿。殿内,烛火摇曳,光影在众人脸上跳跃,气氛凝重又热烈。众人的脸上既有对先王的深切追思,那是多年君臣相伴、共图大业的深厚情谊;更有对源国未来的深深忧虑与殷切期许,源国的命运,此刻就如同悬于一线,他们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

邵仕龙站起身来,他身姿挺拔如松,岁月虽在他脸上刻下了些许痕迹,但那双眼睛却依旧目光如炬,透着坚定与果敢。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坚定有力,在大殿内久久回荡:“如今源国虽根基尚在,但要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还需付出诸多努力。”他微微顿了顿,目光扫视着众人,“我们必须制定富国强兵、利国利民的国策,对内改革,对外谋和。”这番话语,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惊雷,又似一剂强心针,让众人原本沉重压抑的精神为之一振,纷纷用力点头表示赞同,眼神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一、举贤授能,革新朝堂气象

举贤授能成为改革的首要任务。邵仕龙亲自坐镇选拔人才,他在宫殿内专门设立了宽敞明亮的选拔考场。考场的布置庄重而严谨,四周墙壁上悬挂着历代贤君名臣的画像,时刻提醒着应试者以他们为榜样。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整齐排列的桌椅摆放得井然有序,每张桌上都摆放着笔墨纸砚,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来自源国各地的学子、贤能之士,怀揣着梦想与抱负,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他们有的衣衫朴素,鞋子上还沾着乡间的泥土,显然是来自偏远乡村的寒门子弟,一路不辞辛劳,只为能在这乱世中寻得施展才华的机会;有的身着儒袍,风度翩翩,是饱读诗书的世家公子,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气质。

邵仕龙摒弃门第观念,不论出身贵贱,亲自审阅每一份答卷。他戴着一副老花镜,目光专注地在答卷上移动,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遇到精彩的论述,他还会忍不住拿起毛笔,在旁边批注几句赞赏的话语。他不仅观察应试者的书法字迹是否工整有力,更注重考查他们的学识、品德与实际能力。他对应试者提出各种关于治国理政、民生经济、军事战略等方面的问题,问题刁钻却又紧贴实际,旨在筛选出真正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

在一次选拔中,一位出身贫寒的年轻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打着补丁的衣衫走进考场。他的头发有些凌乱,脸上带着些许紧张,但眼神却坚定而炽热。当回答如何治理水患、发展农业的问题时,他思路清晰,侃侃而谈。他详细地描述了家乡曾经遭遇的水患惨状,眼中满是痛惜,接着提出了兴修水利、改良灌溉技术等切实可行的方案,还绘制了简单却实用的水利工程草图。邵仕龙听完他的回答,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当场拍板录用。

一时间,朝堂之上人才济济。新入职的官员们充满朝气与活力,他们穿着崭新的官服,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在朝堂议事时,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有的人提出了改革税收制度的想法,有的人建议加强对地方教育的投入,还有的人针对军事防御提出了创新性的战略布局。他们的发言不再是陈词滥调,而是充满了创新与活力,为源国的政治生态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让整个朝堂焕然一新。

二、精简机构,革新官僚体系

旧有的官僚体系臃肿腐败,犹如一颗毒瘤,深深扎根在源国的肌体之中,严重阻碍着源国的发展。邵仕龙决心大刀阔斧地进行精简,他的眼神中透着决绝与果断。他亲自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审查小组,小组成员都是他精心挑选的,他们公正廉洁、刚正不阿,对源国忠心耿耿。

审查小组对各级官员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内容细致入微,包括官员的政绩、廉洁程度、工作效率等各个方面。他们深入到各个部门,查阅大量的文件资料,走访当地百姓,了解官员的真实作为。

在审查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问题。一些官员尸位素餐,整日坐在衙门里无所事事,喝茶聊天,却拿着丰厚的俸禄,百姓对他们敢怒而不敢言;一些官员贪污受贿,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甚至与当地的富商勾结,垄断市场,哄抬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