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煤球制作

由于炉内高温,“抹膛”经常被烧裂,因此,隔段时间就要抹一次。易立东还记得父亲给炉子“抹膛”的样子。和好的泥巴里要加些“麻刀”,即剪成一段一段的粗麻绳,以增加泥的黏结力。

现在生火,先在炉膛底部放些木柴,称之为“劈柴”,之上放少量的煤块或煤球,然后用废报纸等点燃劈柴,炉子的顶端要加一个“拔火罐”。时而还要用扇子对着炉门不断扇风,补充氧气加速燃烧。

此时拔火罐里浓烟升起,炉内不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不多时,浓烟渐少,炉内煤燃发出红光。此时即可把炉子搬进室内,用于取暖或做饭了。

生炉子用的煤,开始是“块煤”,大块大块的煤块,用时还需使锤子将其打成小块。易立东小时候听人讲,最好的“块煤”是“大同块”,这种煤属无烟煤,乌黑发亮,易破碎,最大的优点是燃点低,生火易,烧时不冒黑烟,还火头有劲,“耐烧”。“大同块”燃烧时会发出幽蓝幽蓝的火苗,那时候非常的羡慕。

不过他们用的都是冀省的煤,主要还是便宜。

后来,生炉子用块煤的越来越少,改烧煤球了。

煤球是用煤粉压制而成的。易立东曾在煤场见过煤球的完整生产过程——输送带将加了一定水的煤粉送到一个巨大的模具里,模具是两个相向转动的大转轮,转轮的表面是一个个半圆球形的凹槽。

随着转轮的转动,煤粉不断加入,一个个煤球就挤压成形了。

当时,也有手工制作煤球的,叫“摇煤球”。

摇煤球有三种工具:平板铁锹、大铁筛子、花盆。

先把和好的煤粉摊铺开,用平板铁锹横竖切成大小均等的小方块,然后将切好的小块铲进大铁筛子里,大铁筛子下放一个花盆,双手抓住大铁筛子的两端,以花盆为轴心用力摇动,不多时小方块就被摇成煤球了。

“摇煤球”不可避免满手黑,甚至脸上沾满煤灰,所以老四九城有句俏皮话,形容一个人脸脏,或蓬头垢面,就称“摇煤球”的。随着时代发展,“摇煤球”这一技艺早已变成回忆,相应的俏皮话也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