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孩子们,吃饭了!”大姑说着就走进来,将饭菜放在桌上。由于家里没有足够的餐具,她只能用陶罐盛着粥端进来,并取出一只碗,准备让大家轮流喝。老太太则跟在后面,手里拿着几个用火烤过的窝头,递给众人。
“快来吃啊,这都是小东拿来的,你们都多吃点。”大姑看着几个人都没有动筷子,赶忙催促道。
“一起吃吧,大姑。”易立东站起来,对着准备离开房间的大姑说道。
“不用,厨房还有呢,你们先吃吧。”大姑微笑着回答。
“那要不要等等大姑父回来?我来了这么久,还没见到他呢。”易立东又问了一句。
“你大姑父去挖河了,得等到年底才能回来呢。别担心他,你们快吃吧,不然一会儿饭菜就要凉了。”大姑解释完后,便转身走向厨房。
“小东,来,快吃吧,好久没有吃到干的了,还是托你的福呢”泉哥等大姑走了之后,对着小东几人说道。
“泉哥,大姑父这个冬天一直不回来吗?”易立东疑惑的问道。
冬天还能挖河吗?易立东心里想道。
“是这样的”泉哥对着易立东说道。
经过泉哥的讲述易立东也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因为我国农业生产一直会面临各种自然灾害,其中,水灾比较常见。一旦出现水灾,会淹没大量的耕地和村庄,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例如抗战时期的黄泛区。
因此,疏导和开凿河道至关重要,河道开通以后,不仅仅能够疏导水流,还能用于农业灌溉,对于农业生产有利。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出现了。在这个年代,当时的工程器械非常少,甚至几乎没有。在缺乏大型器械的情况,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只能征集大量的社员参与工程。
上河工基本上多于深秋或者冬季,按照要求,每个家庭需要出1位男性劳动力(18岁到45岁之间居多)。如果家庭没有男性青壮年或者残疾、身患重病,这种情况除外。
易立东的家里就属于特殊情况,没有成年的劳动力,而且家里的孩子还小,不符合这个情况。
每个劳动力自备衣服、铁锹、粮食等等,现在的粮食是公社提供,在规定的时间集合,然后开赴已经划定的工程区域。上河工的距离远近不一定,可能就在附近乡镇的小河段,也可能是几百里外的黄河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