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其生理、病理及象数疗法相关内容如下:
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具体来说:
1.胆: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作用,以及主决断的功能。胆汁来源于肝,汇集于胆,并随着消化的需要,排泄胆汁于胃肠,以帮助对某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2.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除与胃阴的滋润作用有关外,主要依赖于胃气、胃阳的推动和温煦。胃气要维持“降”的特点,必须保持“通”,即畅行无阻。
3.小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小肠接受由胃传下的食糜,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并吸收其中的精微部分,将残渣向下传送至大肠。
4.大肠: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并通过燥化而形成粪便,再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5.膀胱:主贮存尿液及排泄尿液,为人体水液汇聚之所,故称之为“津液之腑”、“州都之官”。尿液通过膀胱之气的固摄作用而暂时贮存于此,当膀胱内尿液积存到一定量时,便产生尿意,排出体外。
6.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为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的通路,也是全身水液输布和排泄的通道。
二、六腑的病理变化
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如果六腑不通不降或者是通降太过,都属于病变状态。具体来说:
1.胆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胆汁排泄异常和决断功能失常,如胆汁上逆而出现口苦、黄疸,或因不能主决断而表现胆怯等。
2.胃的病理变化主要为收纳、腐熟功能障碍,如胃失和降,表现出纳少、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3.小肠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如腹胀、肠鸣、腹痛、腹泻等症状。
4.大肠的病理变化主要为传导糟粕和造化津液功能失常,如便秘、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
5.膀胱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贮存尿液和排泄尿液功能异常,如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闭等症状。
6.三焦的病理变化则表现为各部位功能失调所引发的症状。
三、六腑的象数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