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以及某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和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其具体内涵包括:

1.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学说的对立斗争指的是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和相互制约。这种对立是绝对的,如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动与静、升与降、出与入、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虚与实等,都是阴阳对立的体现。

阴阳双方的对立和斗争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它们通过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取得了动态平衡,这是事物正常发展变化的基础。如果阴阳的对立斗争激化,动态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疾病。

在人体中,阴阳的对立斗争同样存在。生命现象的主要矛盾是生命发展的动力,这些矛盾可以用阴阳来表述。例如,就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而言,生命物质为阴(精),生命机能为阳(气)。阴阳的对立斗争在人体中表现为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生命机能的兴奋与抑制等过程,这些过程的平衡和协调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基础。

因此,阴阳学说的对立斗争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生动体现,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阴阳互根互用: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同时,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3.阴阳交感互藏: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同时,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4.阴阳消长转化: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的属性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它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阴阳学说也对中国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阴阳学说是《黄帝内经》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之一,其具体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阴阳的概念及含义

在《黄帝内经》中,阴阳首先是作为事物分类的两种不同属性。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等。阴阳所代表的属性通常是相反的、相对的、相区别的。阴阳是二分法,在特定系统中,事物要么属阴,要么属阳,而不存在非阴非阳的第三类。

二、阴阳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以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以人体内外而言,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以背腹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以脏腑而言,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而且每一脏又有阴阳之分;以气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

三、阴阳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密切相关。阴阳相互为用,各有分工,各司其职。体内具有卫外功能、防御功能、推动机体运动功能的生命活动属阳,体内具有濡养功能、储藏功能的生命物质属阴。只有阴阳平衡,身体才能维持正常的健康状态。

四、阴阳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黄帝内经》提出,分辨阴阳属性的衡动、多少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依据。疾病是阴阳属性偏离平衡状态的结果,因此,辨识阴阳是诊断、治疗疾病的根本。例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治疗时就要根据阴阳偏胜的情况,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使阴阳恢复平衡。

五、阴阳与四时变化规律

《黄帝内经》强调,人体必然与自然阴阳的生发、变化规律相一致。人的起居、饮食、劳作、运动、歇息、睡眠和情绪都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这是事关人之生死的大问题。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它涵盖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等多个方面。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而阴阳失调则是疾病产生的原因。因此,掌握和运用阴阳学说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