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是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以下是对五行学说的详细解释:

一、五行元素的特性

木: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

火:具有温热、向上、光明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作用。古人称“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金:具有清肃、收敛、变革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

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被中医学采纳,用以阐述脏腑组织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生理与疾病状态。

五脏配属五行: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

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五行学说用五行的生、克和相侮、相乘等理论来阐述五脏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例如,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肺制约肝即金克木,如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通过观察五脏的病变表现,结合五行学说,可以推断出其他脏腑的病变情况,从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三、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

相生: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此外,五行学说还有相乘和相侮的关系,用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协调平衡关系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五行学说是一种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它通过对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解释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阐述脏腑组织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四、根据五行学说,人的体质类型可以通过观察人体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来进行判断,具体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以下是每种体质类型的特征概述:

1.木形体质

体貌特征:身材瘦长,皮肤苍白,头小,面长,两肩广阔,背部挺直。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喜欢安静,沉默寡言,体力不强,多忧虑,做事勤劳。

常见表现:对时令的适应大多能耐于春夏,不能耐于秋冬,秋冬时容易生病。

相关脏腑:肝与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