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流水读书

文豪1978 坐望敬亭 3623 字 2个月前

林朝阳抱屈道:“这还怪我了?又不是我要拿给你们看的。”

他想了想,无奈的说道:“这样吧,愿意留下来看书的就留下来,管吃管住。这总行了吧?”

“那怎么好意思呢!”

林朝阳的态度算是非常有诚意了,众人也不好再无理取闹。

为了在燕京多待几天,想法很美好,但大多数人是没这个时间和强烈的欲望的。

最后说来说去,只有三位作家请假请的多,家里又没有俗事,决定留了下来。

另有张洁、石铁生两位身在燕京的作家,随时都可以来看书。

一番商议后,见时间差不多了,大家也纷纷向林朝阳夫妻俩辞行。

等大家都走了,林朝阳又给剩下的几个人安排了房间。

小六部口胡同院子大到同时住五六十口人也不会显得拥挤,多这么几个人自然不是什么问题。

这几人在林朝阳家又待了三四天时间,总算是将《闯关东》全文看完,少不了一番惊叹赞美。

然后便向林朝阳夫妻俩提出了告辞,等几人走后,陶玉书准备去收拾收拾他们住的厢房,屋内一如入住前那么整洁。

林朝阳夫妻二人热情招待大家,他们临走前也把房间收拾的干干净净,陶玉书还在桌头发现了一叠粮票和人民币。

那几人走的时候也没提,想来应该是大家凑起来的,怕他们夫妻俩不收,所以干脆放在了房间等他们发现。

陶玉书将粮票和人民币拿给林朝阳,“怎么办?”

“人都走了能咋办,留着呗。”

三月份就这么过去了,新的一个月开始,外界对于“寻根文学”的讨论变得越发热烈了。

《文学的根》发表大半个月时间,影响力持续发酵,又有《中国文学的震撼发声——记“涿县宣言”的诞生》这样具有强烈煽动性的文章推波助澜,关注者越来越多。

关注的基数越来越大,赞成者多了,反对者自然也多了,四月份开始各地的报纸、杂志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反对寻根文学的文章。

除此之外,各地的官方喉舌也开始发声,对于寻根文学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赞美、批判皆有。

这种情况在八十年代再正常不过了,整个国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除了最高层的领导对于某些关键事务的一锤定音,没人能做到对于新鲜事物赶尽杀绝。

这不仅是胆量的问题,也是现实的制衡。

在这样的时代里,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存,它不见得是什么好事,但要说坏,也谈不上。

李杭育回到家乡后,将他所写的那篇《理一理我们的根》投给了《沪上文学》并顺利发表,引发了不小的反响。

这篇文章是继《文学的根》之后,寻根文学的又一有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寻根文学的丰富性,也给寻根文学如今的热闹局面添了一把火。

寻根文学的风潮仍在不停的刮着,林朝阳这个首倡者经历着赞美,也遭受着诋毁,暂时对于他本人没什么影响,生活一如既往的平静。

清明后的周日,他带着妻儿去圆明园玩了一圈,然后去陶家吃晚饭。

吃饭时,家里人少不了要关心关心最近外界的那些声音,林朝阳表现的十分泰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陶玉成艳羡道:“你现在的影响力可太大了,随便发了一篇文章,竟然能引起这么大的讨论声。再发展发展,我看不比前年张华救老农那事影响力小。”

林朝阳摇摇头,“不能这么比。张华那件事是有着社会性影响的,关系到社会伦理。我们这个讨论,实际上还是集中在文化界。”

陶父向来欣赏林朝阳这种处变不惊的定力,但他听着林朝阳的话,还是笑着说道:“你也不用谦虚能影响这社会上的某一个领域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

一家人闲聊着天,门口响起动静,是陶玉墨回来了。

陶母一见她,脸色顿时拉了下来,“你还知道回来!”

陶玉墨见大家已经吃上了,脸上陪笑,等她坐在后,陶玉书问她:“你去哪儿玩了?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听着陶玉书的问题,陶玉墨别扭的说道:“姐,我都二十多岁的人了,你们能不能别老这么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