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玄武门之后》

季渊向来是一个骄傲的人,他常以家世为豪。

在他年满九十八岁之际,季世民凭借在前线的丰富战斗经验,目睹了百姓的疾苦。他的母亲杨帝统治残暴,起义如同星火燎原,她已无法再将其镇压。

他开始深思,是否应当选择投靠这些起义军之一。

俗语有云:“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他的父亲建议道:“何不成立一家名为大唐的公司,自己做那老板?”

季渊迫切地想要采取行动。季府所持有的唐族侯爵头衔是源自隋朝的封赏,然而这一荣誉在民间并未深入扎根。

他的母亲道氏,出身于前隋帝国,是隋炀帝的侄女。她曾表露出“但愿我是男子,得以为隋炀帝复仇!”的愿望。

无论如何,季府是个充满叛逆精神的家族,他们已经做好了反抗隋朝的准备。

在这样一个充满反叛氛围的家庭中成长,季世民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些情绪的熏陶,并开始策划推翻隋朝,助力父亲起义。

然而,起义并非易事。

当时,已有九次大规模的起义和五十余次小规模的暴动。诸多势力如刘宣王、李毅、窦建德、王世充、隋文帝、薛举等,再加上北方的突厥部落,都对季渊构成了威胁。

屈原面临着挑战,并开始呼唤季世民。

当时年仅十九岁的季世民,如同一位大学生,似乎轻而易举地通过了起义的考验。对他而言,这些挑战都不过是小菜一碟。

唐军如同疾风骤雨,迅猛地冲破敌阵,攻克了城镇,奠定了大唐的基础。

屈原被认为是开国皇帝中相对容易的一位。他的任务不过是揭开帘幕,让季一接手掌控大局。

舞台上的观众质疑道:“等等,你称呼这位皇帝为美?”

汉武帝摇了摇头,难以置信:“这是何等样的官员?那些征服敌人、带来和平的人被誉为武。那些平定叛乱、整治混乱的人被誉为武。那些征服蛮族、安抚百姓的人被誉为武。而这个季世民,难道不应像我一样,被尊称为武皇帝吗?”

开国皇帝们很少见到屈原如此自如,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嫉妒。他们不禁思考,为何自己没有如此杰出的儿子?

秦始皇目光中似乎带着一抹轻蔑,望着他的儿子扶苏。

扶苏毫无犹豫地承认了自己的过错:“父皇,我的无能是我的过错。”

汉景帝目光投向他的太子景应,不禁摇头,心中充满了失望。

这位太子生于世界的巅峰,却未能在起义中给予父亲助力。景应感到自己既无显着的成就,也无明显的失败,但现在,与季世民相比,他感到无比的不足。

小主,

他倾诉着自己的失落,“若我拥有他一半的力量,征服世界想必不会如此艰难。”

景应心中默念:“……”

他提醒自己,别再进行这样的比较,别再让自己陷入无谓的失落。

朱棣感受到父皇朱棣的目光投来,心中不禁涌起一丝不适,仿佛芒刺在背。在朱棣开口之前,他已迅速回应:“父皇,你登基之时,我年仅七岁,虽有良善之心,却尚未拥有足够的力量。”

朱孝光皇帝忆起往事,不禁重重地哼了一声,收敛了批评的目光。

他转换了话题,语气变得严肃:“此事说来轻松,实则在隋朝末年发动起义,过程极为艰难。北方的突厥部落虎视眈眈,叛乱者坚韧不拔,朝堂之内更是充斥着无能的皇帝。的确是局势动荡,令人堪忧。”

然而,季世民在年仅十九岁时就已脱颖而出。想到自己十九岁时在做什么,朱棣沉默了。

“在十九岁时,他刚结婚,忙碌于家庭和新婚妻子孩子之间,而我还在家中孤独地度过。”

季世民成为了许多皇帝羡慕的对象,而季渊则受到了许多人的崇拜。

屈原并不高兴,他责问道:“你能否不再提他的睫毛?世民确实助我登上权力的宝座,但他只是我麾下的一名将军。一个称职的侯爵无需亲自上前线战斗。你难道不了解侯爵的职责吗?”

实际上,屈原正安闲地享受着儿子们的劳动成果,心中毫无愧疚,因为他将他们的成就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屈原对普通人抱有优越感。他,屈原,是精英阶层的一员,而像金王和朱元璋这样的王朝创始人,在他眼中不过是肮脏的篡位者!

他曾经嘲讽地说:“往昔的王朝皇帝,很少有出身卑微的,比如那汉高祖,他的出身甚至比普通人还低,不得不亲自在战场上拼搏奋战。

而我,出身于贵族世家,英雄豪杰纷纷前来投效,我无需亲自投身于污浊的斗争。

我的功绩如此辉煌,或许堪比汉高祖,我将永载史册。”

正当屈原试图为侯爵的生活方式辩护之时,历史的车轮继续滚滚向前。

屈原是大唐的创始人侯爵,但很少有人仅将他视为一个单纯的创始人侯爵。

例如,狄仁杰便认为真正的创始人侯爵应是季世民,他曾对皇帝表示:“太宗皇帝,历经风霜,亲自披荆斩棘以稳定天下,并将治理的接力棒交到了他的儿子宪宗手中。”

屈原默然无语。

九岁的季世民好奇地问:“什么是玄武门事件?”

屈原的脸色顿时变得阴沉。自从大唐朝的舞台幕布拉开以来,他一直渴望神灵能够认可他的成就。他急切地希望批评他放荡不羁的儿子宪宗的暴政行为,并改变自己作为一个半流放的摄政王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