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9章 脊梁!

路上,车轮轧过一条条路灯拉长的影子。李乐想,若是小时候,会觉得每轧过一道,便发出一声音符,连在一起便组成了一首欢快的歌。可现在,只想着赶紧回家。

马闯说,长大是一个让人扫兴的过程。

小时候,快乐等同于满足自己的欲求,世界是任由涂抹的画布,只要一伸手,就能让星、月、阳光坠入掌心。长大后,发现并没人能够拥有这种唯我独尊的特权,生活如同缓慢显影的底片,逐渐表现出那粗粝的纹路。

长大,最不可逆的开端恐怕要从身体发肤开始。我们曾偷偷尝试母亲的高跟鞋,笨拙的系上父亲的领带,模仿成年人的姿态,却在真正跨过那道门槛时惶惑不已。而那些刻意拉长的校服裤脚,深夜偷刮的胡茬,不过是少年人与时间徒劳的谈判。

认知的祛魅来得更为残酷。

一岁又一岁,在不断知道真相之后,觉得越来越没劲儿。

泾渭分明的善恶边界,逐渐模糊成连绵的灰色。

被移出温室的花朵,看清了阳光里的尘埃,月光背后的斑驳。

校园围墙上斑驳的爬山虎,终究遮不住外面世界的钢筋森林。你用更客观的姿态接近世界,而世界,也在展示真实粗糙的现实。

情感的钝化最令人心惊。

毕业季大合影躲在别人背后紧紧相扣的十指,终究抵不过地图上逐渐拉长的距离刻度,最后只能选择相忘江湖,各自安好。

当年挤在宿舍单人床上分享心事的兄弟姐妹,连朋友圈点赞都带着小心翼翼的克制。KTV嘶吼着“海阔天空”的夜晚,最终成了通讯录里沉默的头像。一夜醒来,惊觉越长大越孤单。

成年人的情感经济学,总在计算着时间成本与情绪价值。

理想的陨落则像场静默的雪崩。

少年人曾将梦想供奉在笔记的扉页,变成路灯下高歌或者山岗上的嘶吼,渐渐变得唯恐不及、避而不谈,甚至嗤之以鼻。

不是豪情壮志湮没在996的打卡声中,而是已经懂得有些坚持,需要用整个生活作为赌注抵押。直到在某个加班的深夜,被耳机里突然响起的前奏,激起了被悄然遗忘的叫做理想的沉疴。

但成长的悖论正在于此。

当我们看透故事的虚构,便开始理解和重复父母当年编织谎言的温柔。被时光遗忘的年轻抱负,成为任重道远的责任。

当纯真友谊被岁月稀释,却在下班后接到一通来电,电话里有人说,哥们儿,今天媳妇儿不在家,过来喝两杯?

当理想主义被疲惫日濡月染,却在孩子的眼睛里重遇当年的星、月、阳光。那些被生活没收的天真,终将以另一种形态回归。

再无懵懂的无知,而是历经破碎后的澄明。无可无奈,却又伴着一种总归熬到头的骄傲与欣慰。

走过三十岁的山脊,淌过四十岁的河,五十岁面向大海,终于懂得,成长不是单向的失去。

我们用更宽厚的镜片凝望世界,在妥协中守护不可让渡的坚持,于琐碎日常里打捞永恒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