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王会师尽孝养狗

《法苑珠林》里讲了一个和孝道有关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都很齐备,而且亮点也很突出,颇具有现代新闻写作的因素。

故事发生大唐京都长安的西市之中。在李二大帝被尊为天可汗的大唐,西市是长安最繁华的国际商业区。经营的商品品种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不管是哪种口味,都能在西市找到自己想要的。

比方说丝绸、服装、珠宝首饰、药材、皮货、漆器、竹器、陶瓷、书画、薪炭等等,除此之外,西市里更是集中了长安城内最好的“百戏”,如果不是宵禁的话,估计和后世一样,夜生活都是从晚间十点之后开始。

而且,还有各种的说法来描绘西市的人生状态。

在谪仙人的嘴里,是“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在俗人的口中,则是“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东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朝营暮计算,昼夜不安居。西舍有贫者,匹妇配匹夫。”

所以,后世的人,一直对大唐盛世有着无尽的向往。

据说,在西市的北大街,有一家店铺,店铺的主人姓王,叫王会师。王家的店铺开的很大,具体经营的是什么商品,说这事的人没有说。

但从这个故事背后的事来看,当时,王会师在西市里应该是有点头面的人物。因为国人记事的笔墨向来如此。

譬如说在国人的笔下,两国交战,打赢了是吊民伐罪几个字轻轻带过,打输了会详细复盘,分析前因后果。但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人,想要会写字的国人费点笔墨,估计更是难上加难。

言归正传,正在王会师的事业做的如日中天的时候,家里人专程来到店里,老妇人过世了。

要知道,国人向来是很重视孝道的。早在春秋战国时候,对长辈的故去可是有一整套的礼节,而这些礼节,有的还是律法的形式进行了规范。

譬如《唐律疏议》就曾明确“父母之丧,法合二十七月,二十五月内是正丧,若释服求仕,即当不孝,合徒三年”。意思是说了父母之丧,得为父母守孝二十七个月,如果提前结束守孝,将会被处于三年的牢狱之灾。

不管是什么人,一旦被坐上了 不孝的名声,那他这一辈子基本上就完了,甚至还会连带整个家族。

像我们所熟知的夺情丁忧,再有能力的朝廷官员,都会因为这个成为被政敌拍死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在王会师收到家里人的讯息以后,整个人都蔫了。一边是自己的商业帝国,一边是自己的母亲。

不过,孰重孰轻,王会师还是分的清楚的。当即,就把手头上的事情交给了下面的人,自己一路飞奔赶往老家。

等王会师赶到家里,王母的尸骸还停在家里,家里人也等着王会师到家以后再举办招魂、殓殡、吊丧、服丧、送葬、居丧、墓祭等几个主要仪节六十六道程序。

而且,在王母下葬以后,王会师老老实实的在母亲的墓旁结庐而居,实打实地服“斩衰”;一来确实是尽孝,二来也是避免落人口实。就像《唐书·孝友传》里记载的那些故事一样。

当时有个叫梁文贞的人,少小时便离家入伍戍边,等到回乡的时候父母都已经去世了。

看着父母坟茔上的草,梁文贞心里滴血,虽说忠孝难两全,但父母在的时候自己没能养老送终,在梁文贞看来终究是过不去的坎。

于是,等梁文贞搬进父母坟茔边的草庐为双亲守孝的时候。在家里人的注视下,梁文贞做了一件很让人惊异的事。

他绕着自己父母的坟茔转了几圈之后,居然挥起锄头挖了一个洞进入父母的墓穴。每天早晚都进去把父母的棺椁以及陪葬的冥器都认认真真的打扫一遍,事死如事生。

而且,梁文贞干这件事一干就是三十年。这三十年里,他和谁都不开口说话,哪怕是家里遇到了什么突发事情后和他请示,他也用笔墨来回答。

至于这事是怎么传出的。或许是因为梁文贞的操作真的感动了上天吧。在梁文贞挖通父母的墓穴后没几年,官道改修,恰好从梁文贞父母的墓前经过。

官道上的行人多,来来去去看到梁文贞为自己的父母守丧守了几十年,一传十十传百,再听说梁文贞每天早晚还钻到父母的墓穴里面去打扫卫生,说到梁文贞的人都是为之落泪。

到了开元年间,身为刺史的许景先终于坐不住了,把梁文贞为父母守孝的事情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通,直接上报到玄宗皇帝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