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过后的高原冻土,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本源锚定场范围内,嫩绿的植物成片生长,甚至在异域隔离区边缘,形成了一小片低矮的灌木丛。陆奇驾驶越野车巡逻至安全区东北边界时,挖宝铲的探测模块突然发出急促的警报,屏幕上的红色信号源快速闪烁:“检测到高强度蚀界能量信号,坐标:安全区外三百公里,能量层级SSS+,疑似‘蚀界母巢’,正以缓慢速度向安全区移动,预计72小时后抵达边界。”
这道信号的强度,是之前蚀界虫先锋部队的百倍,挖宝铲的数据分析显示,信号源周围至少聚集着数百只蚀界虫,且能量波动中夹杂着“母巢孵化”的特征——这意味着,这次不是零星的侵袭,而是蚀界虫的大规模进攻,母巢能不断孵化新的蚀界虫,若不提前拦截,安全区的防御体系迟早会被消耗殆尽。
陆奇的指尖划过挖宝铲的本源纹路,眼神锐利如刀。他立刻通过通讯器召集凯伦与老周,在溶洞的应急会议室召开紧急会议。投影屏幕上,蚀界母巢的信号轨迹清晰可见,周围的次级信号密密麻麻,正是聚集的蚀界虫群。
“蚀界母巢是所有蚀界虫的核心,负责孵化与能量供给,”凯伦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分析,脸色凝重,“它的外壳比普通蚀界虫坚硬十倍,且能释放大范围蚀界能量场,压制周围的本源能量,我们之前的武器根本无法破防。”
老周也补充道:“外围营地的战斗人员只有三十多人,就算加上异域的战友,也只有五十人左右,面对数百只蚀界虫,正面硬拼根本不现实。”
陆奇没有说话,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脑海中快速推演着战术。核心安全不能丢,溶洞与本源锚定场是根基,绝不能让母巢靠近;但被动防御只会被源源不断的蚀界虫消耗,最终防线崩溃。唯一的出路,是“主动出击,精准斩首”——集中所有力量,在母巢抵达安全区前将其摧毁,断绝蚀界虫的孵化源头。
“我们必须主动反击。”陆奇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我会带队深入蚀界虫群,直取母巢核心;你们两人负责牵制外围虫群,确保我能顺利突破。”
凯伦立刻提出异议:“母巢周围至少有两百只蚀界虫守护,仅凭一人根本无法靠近!我们星穹界的‘本源协同战术’或许能一试,将多人的本源能量集中到一人身上,形成短时的能量爆发,足以破防母巢外壳。”
陆奇的挖宝铲微微泛光,探测模块显示凯伦的能量波动稳定,没有说谎。这种战术确实可行,但需要绝对的信任与能量同步,一旦出现偏差,不仅无法破防,还可能导致能量反噬。
“我来提供本源能量核心,凯伦你负责协调异域能量,老周带领战斗人员牵制虫群。”陆奇快速做出决策,“接下来72小时,全员进入备战状态,修复所有防御工事,准备足量弹药与能量补给,制定详细的突袭计划。”
接下来的三天,安全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备战阶段,两个世界的幸存者放下所有隔阂,围绕“突袭母巢”的目标,展开了高效的协作。
第一步是武器与装备升级。陆奇将挖宝铲的次元本源炮改造为“协同聚能炮”,预留出能量接口,可接入凯伦的异域本源能量装置;用蚀界虫外壳碎片、黑晶矿石与星穹界合金,打造了十套“本源-异域复合防护甲”,防护能力比之前提升三倍,且能抵御蚀界能量侵蚀;异域科研人员将所有能量武器改造为“协同发射模式”,可集中火力攻击单一目标;本土技术人员则加班加点,修复了所有受损的次元狙击炮塔,并在安全区边界布置了五十枚终末本源雷,作为退路防御。
第二步是战术分工与演练。陆奇担任突袭小队队长,凯伦作为能量协同者,两人组成核心斩首小组;老周带领三十名近战战斗人员(本土二十人、异域十人),组成牵制小队,负责清理外围蚀界虫,为斩首小组开辟通道;十名远程战斗人员(本土五人、异域五人),操控改造后的能量武器,提供远程火力支援;剩余人员留守安全区,负责防御工事的维护与应急支援。
为了确保能量协同的成功率,陆奇与凯伦进行了数十次演练。陆奇将自身的本源能量通过挖宝铲输出,凯伦则操控异域能量装置进行对接,两种不同维度的本源能量在聚能炮中交织、融合,形成一道银紫与湛蓝交织的复合能量束,威力比之前提升了两倍,足以击穿加厚的蚀界虫外壳。
备战的最后一夜,陆奇站在溶洞的能量盒旁,二十颗核心晶核的光芒在他周身流转。他将终末本源剑插入地面,双手按在能量盒上,引导本源能量涌入体内,终末防御装甲的本源涂层泛着耀眼的光芒,能量储备达到峰值。凯伦也带着异域能量装置来到溶洞,进行最后的能量充能,他看着陆奇的背影,沉声道:“陆奇先生,这次如果成功,我们星穹界愿意将所有核心科技共享,只求能在安全区长久定居。”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