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百一十章 月下苦读迎首测 榜前争鸣显峥嵘
充实而规律的书院生活,如岳麓山间的溪流,潺潺流淌,转眼便是一个多月过去。随着学习的深入,书院的气氛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轻松惬意的适应期已过,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种无形的压力——入学后的第一次正式学业测试,即将来临。
测试的消息,是由周大儒在一次讲课后宣布的。内容涵盖近月所学的经义、史论,并有一道策问题,旨在考察学子们的理解深度、融会贯通能力以及经世致用之才。更重要的是,周大儒明确告知,此次测试将进行排名,并张榜公布。
“排名”二字,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学子们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岳麓书院汇聚了湖广乃至周边行省的青年才俊,谁不是心高气傲、饱含期许?即便嘴上不说,内心也绝不愿落于人后,更遑论排名垫底,那将是何等难堪。一股暗自较劲、奋发作息的氛围,在书院中悄然形成。
测试前夜, 月华如水,洒在静谧的书院。大多数斋舍的窗户都透出明亮的灯光,映照着学子们伏案苦读的身影。
陈彦的斋舍内,灯火通明。他并未像往常一样早早休息,而是将本月所学的笔记、讲义重新梳理了一遍,又将几处疑难之处反复揣摩。书案上,摊开着《春秋》和相关的集注,旁边是写满批注的稿纸。他虽然对自己有信心,但也深知书院藏龙卧虎,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次测试,不仅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某种程度上,也是入院后第一次同场竞技,关乎颜面与声誉。
“咚咚咚”,轻轻的敲门声响起。
“彦弟,睡了吗?”是赵修远的声音。
“师兄请进。”陈彦起身开门。
只见赵修远和柳云卿一同走了进来,两人脸上都带着些许疲惫,但眼神中却毫无睡意。赵修远手里还拿着一卷书,柳云卿则提着一小壶热茶。
“看来我们都一样,睡不着啊。”赵修远苦笑着将书放在桌上,“这《春秋》微言大义,实在是艰深,尤其是那几处‘弑君’‘奔莒’的笔法,越想越觉得含义复杂,心里没底。”
柳云卿给三人各倒了一杯热茶,叹道:“是啊,还有那道关于漕运改革的策问题,涉及钱粮、河道、吏治,千头万绪,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新策,谈何容易。我翻了不少书,总觉得思路不畅。”
陈彦请二人坐下,将自已梳理的笔记推过去,说道:“师兄,云卿兄不必过于焦虑。《春秋》重在体会其褒贬之意,不必过于拘泥字句。我方才将几处关键事件的不同注解对比了一番,或许有些心得,我们可以一同参详。至于漕运之策,关键在于‘通’与‘节’二字,既要保障漕粮畅通,又需节省民力国力,或可从改进运输工具、优化河道管理、严查贪腐等方面入手……”
三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昏黄的灯光和温热的茶水,开始讨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时而争辩,时而附和,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寂静的夜晚,只有他们低低的讨论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虫鸣。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中,原本模糊的概念渐渐清晰,堵塞的思路豁然开朗。紧张的情绪,在彼此的鼓励和智慧的交流中,也渐渐化为了应对挑战的勇气。
“听彦弟一席话,茅塞顿开!”赵修远抚掌笑道,“心里总算踏实了些。”
柳云卿也舒展了眉头:“多谢陈兄指点,这策问的思路也明晰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