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铁火淬炼

长安的百工营里,烟火昼夜不息。数十座熔炉喷吐着橘红色的火焰,将印度铁矿与西域焦炭熔炼成滚烫的钢水,顺着泥槽流入模具,冷却后变成一根根光滑笔直的枪管。工匠们赤着上身,汗水顺着黝黑的脊梁滚落,砸在灼热的地面上,瞬间蒸发成白雾。

“东家,这批燧发枪的枪管试过了,能连续打十枪不炸膛!”一个年轻工匠举着刚出炉的枪管,兴奋地向工头报告。他的手上布满了烫伤的疤痕,那是前几次试验炸膛时留下的印记。

工头是个来自江南的铁匠世家传人,脸上带着一道从眉骨到嘴角的疤痕——三年前为了赶制回回炮的零件,被飞溅的铁屑划伤的。他接过枪管,用手指敲了敲,听着那清脆的声响,满意地点点头:“好!再做五十支,给多瑙河前线送去。告诉王烈将军,这枪能在百步外打穿欧洲蛮子的链甲!”

火器的迭代,比李砚预想的还要快。战场上传回的需求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工匠们——欧洲重甲需要更强的穿透力,于是枪管加粗、铅弹加重;南印度的湿热气候让火绳受潮,于是燧发装置应运而生;装填速度太慢跟不上冲锋,于是有人发明了预装弹药的纸筒,撕开就能倒入枪管……

这些改进或许微小,却在一点一滴地改变战争的形态。当秦军的燧发枪能在百步外击穿链甲,当预装弹药让射速提高一倍,欧洲的重甲骑士和南印度的象兵,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慑力。

多瑙河畔,王烈正拿着新到的燧发枪试射。铅弹呼啸着飞出,精准地击穿了百步外一具欧洲骑士的链甲,在背面留下一个狰狞的弹孔。

“好枪!”王烈赞叹一声,将枪递给身边的亲兵,“给每个火绳枪营换装这种燧发枪,再让工匠教他们保养——这玩意怕潮,晚上得好好收着。”

亲兵接过枪,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他还记得第一次用火绳枪时的狼狈——火绳被风吹灭,装药时手忙脚乱,等好不容易点燃,敌人早就冲到眼前了。而这燧发枪,只需扳动击锤,扣动扳机,简单利落,简直是战场上的“神器”。

换装了燧发枪的秦军,在多瑙河畔的对射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欧洲联军仿制的火绳枪不仅射程近,还时常炸膛,不少士兵宁愿挥舞长剑冲锋,也不愿再碰那些“会爆炸的铁管子”。

“将军,那些白皮蛮子学乖了,躲在城堡里不出来了!”斥候回报,语气里带着不屑。

王烈用望远镜观察着南岸的城堡。那是一座用青石砌成的堡垒,城墙高达十丈,上面架着欧洲人仿制的投石机,却再也看不到重甲骑士的身影——经过半年的消耗,联军的骑士已经损失过半,剩下的都龟缩在城堡里,靠着储存的粮食负隅顽抗。

“躲是躲不过去的。”王烈冷笑一声,下令道,“把新到的‘开花弹’推上来。”

十门最新式的青铜炮被士兵们推到河岸,炮口对准南岸的城堡。这种炮比回回炮轻便,却能发射填充火药的铁弹,击中目标后会炸开,碎片能横扫方圆十步。

“装填!瞄准!放!”

炮手们熟练地操作着,铁弹带着呼啸的风声,砸向城堡的城墙。第一发炮弹击中城墙,虽然没能炸开缺口,却震得城砖簌簌作响,上面的守军尖叫着四散奔逃。

“继续放!”

连续十发炮弹落下,其中一发正好击中城堡的塔楼。铁弹在塔楼上炸开,碎石和木屑飞溅,塔楼顶端的旗帜应声倒下,露出里面惊慌失措的联军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