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29)
朱厚照:(语音:瞧一瞧看一看嘞。瞧单,快步,366,断码清货……男装女装,最后一天,过来看过来买……)
朱由检:“正德你搁这儿干啥呢?”
秦良玉:“听这动静,是在赶集吧?”
朱厚照:“没毛病!今儿周六,我正赶集呢,你们别老盯着手机了,出来逛逛多好。瞅着没,朱由校那小子在那边卖家具呢。”
朱祁镇:“我劝你别发了,小心太祖爷动怒,赶紧回来听故事。”
朱元璋:“朱祁镇,我脾气有那么爆吗?不就是赶个集,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当年咱大明在的时候,那确实不能乱来。”
秦良玉:“人都到齐了不?到齐了的话@朱棣 永乐皇上可以开讲了。”
朱棣:“今天周六,咱朱家故事汇接着来。”
朱允炆:“最后最好加个‘奇葩’二字。”
朱高煦:“朱允炆,你说啥呢?”
朱元璋:“@朱高煦 你嚷嚷啥,滚一边去(怒气)。”
马秀英:“好了好了,咱继续。”
朱棣:“我对各地官吏要求特别严,规定地方官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给朝廷反映民间疾苦。1412年,永乐十年,我让入朝觐见的五百多个地方官各自说说当地的民情,还定了规矩‘不说的治罪,说的不合适的不追究’。
之后,我又跟户部说,‘凡是郡县官员和朝廷派出去的人,亲眼看到百姓困难却不报的,全都抓起来法办’。
就是说地方官或中央派的民情观察员,要是见着民间疾苦不实报,就得被逮捕法办。
民间要是遭了灾,地方得及时救济,做到‘水旱早上报告晚上就赈济,不能耽搁’。”
朱由校:“哎哟喂,成祖爷这招够狠!地方官敢瞒报民情,直接逮起来法办?这跟我监工木工活似的,哪个工匠偷工减料,我一眼就能瞅出来。”
朱由检:“确实严格!这就叫‘信息公开透明’,底下人想糊弄都没门。不像后来有些官,报喜不报忧,等出事了才傻眼。”
秦良玉:“这规矩定得好!地方官离百姓最近,他们要是装聋作哑,朝廷咋知道民间疾苦?就像打仗时斥候不报军情,非吃大亏不可。”
解缙:“我记得有个知县,怕挨罚硬着头皮说当地闹蝗灾,结果皇上真派人去查,发现他没撒谎,还赏了粮食赈灾。这就叫‘敢说有糖吃,不说有板子挨’。”
姚广孝:“皇上这是把‘下情上达’当成治国的命脉。水旱灾情‘朝告夕振’,比救火还快,这效率,能少饿多少肚子。”
杨士奇:“有次我跟着去地方巡查,见那些官吏一个个紧张得跟赶考似的,生怕漏了啥民情。其实啊,只要真办事,哪用得着怕。”
朱高煦:“我爸爸就是这风格!要么不说,说了就得办,拖拖拉拉的一律没好果子吃。换做是我,瞒报的直接拉去打军棍!”
朱祁镇:“哎,那要是地方官说错了咋办?比如把小灾情说成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