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赵威后:齐女临朝掌赵权,重农恤庶民安乐!

公元前300年前后,秦国忙着“开疆扩土”,楚国在南方“刷存在感”,齐国靠着家底厚稳坐“东方大佬”宝座,而赵国,则在一场权力交接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掌权者。

这位掌权者,就是赵威后。说她特殊,首先出身就自带“光环”——她是正儿八经的齐国公主,爹是齐闵王(一说齐襄王,史载略有争议,但出身齐国王室无疑问),从小在齐国宫廷里接受的是“顶配教育”,琴棋书画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跟着老爹看朝堂议事,早早就摸清了治国理政的门道。用现在的话讲,她不是“温室里的公主”,是自带“政治脑”的硬核女性。

她的“另一半”也很有来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这赵惠文王虽说比不上后来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那么猛,但也是个懂权谋、会用人的主儿,蔺相如、廉颇这些“战国顶流名臣”,都是他在位时重用的。两人的结合,妥妥是“齐赵强强联合”的政治联姻,可跟其他“嫁过去就当花瓶”的公主不一样,赵威后从嫁入赵国那天起,就没把自己当“外人”。

史书里没详细写她当王后时的日常,但从后来的表现能猜出来——她绝对不是躲在后宫里追剧吃瓜的主儿。赵惠文王跟大臣们商量国事,她偶尔在旁边听着,遇到不懂的就记下来,回头找懂行的人请教;赵国遇到灾年,她还主动把自己的嫁妆捐出来赈灾,老百姓都夸“王后是个心善的”。就这么着,她在赵国朝堂和民间都攒下了不少“路人缘”。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继位。这时候的赵孝成王才十多岁,搁现在刚上初中,根本扛不起“治理赵国”这么大的活儿。按照当时的规矩,赵威后以“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成了赵国实际上的“掌舵人”。

消息传到其他诸侯国,不少人都等着看笑话——一个女人当家,赵国肯定要乱!尤其是秦国,立马就想来“趁火打劫”,派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可他们没想到,赵威后一上手就展现出了“硬核操作”:她没慌着派兵,先召来廉颇、乐乘等大将开会,问清楚阏与的地形、秦军的兵力,然后拍板让赵奢领兵出征,还特意嘱咐“打赢了有重赏,输了也别慌,咱们还有后招”。

结果赵奢还真没让人失望,在阏与打了个漂亮的“反杀”,把秦军揍得落荒而逃。这一战下来,诸侯们都傻了眼——原来赵国这位太后,不是“软柿子”,是真会玩政治、懂军事的“狠角色”!

赵威后临朝听政没几年,就来了个“名场面”,直接把她的治国理念“焊死”在了史书上。这事记载在《战国策·齐策四》里,堪称战国时期“外交对话天花板”。

话说有一年,齐国派使者带着礼物来访问赵国,名义上是“增进两国友谊”,实际上是想探探赵国的底——毕竟赵威后刚掌权没几年,齐国想知道这位太后到底是“有真本事”还是“装样子”。

按照当时的外交礼仪,使者见到赵威后,得先递上齐国国君的国书,然后说几句客套话。可赵威后接过国书,根本没翻开看,反而先问了使者三个问题,每一个都把使者问得一愣一愣的。

第一个问题,赵威后问:“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翻译过来就是“你们齐国今年收成咋样?老百姓过得好不好?齐王身体还行不?”

使者一听就不乐意了——我是来见你这个赵国太后的,你不先问我们齐王,反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这不是“本末倒置”吗?于是使者带着点不满说:“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意思是“我是齐王派来见您的,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这是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啊!”

换作一般的统治者,可能会觉得使者说得有道理,赶紧打圆场。可赵威后是谁?她当场就反驳了,而且反驳得有理有据,直接把使者怼得没话说。她笑着说:“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不对啊!要是没有好收成,老百姓吃什么?要是没有老百姓,哪来的国君?难道要我舍本逐末,先问国君再问百姓吗?”

这话一出口,使者当场就哑了。他本来是想给赵威后一个“下马威”,没想到反被上了一课。

可赵威后还没结束,紧接着又问了第二个问题,这次是问齐国的大臣:“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你们齐国有个叫钟离子的隐士,他还好吗?这人特别好,有粮食的人他给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饭吃;有衣服的人他给衣穿,没衣服的人他也给衣穿,这是帮齐王养百姓啊,为啥到现在还没给人家官做?”

然后是第三个问题,问的是另一个齐国大臣:“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还好吗?他同情鳏夫寡妇,照顾孤儿老人,救济穷困的人,补充不足的人,这是帮齐王安定百姓啊,为啥也没给官做?”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