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1050年前后,西岐渭水边上的空气都跟别处不一样——不是因为这儿鱼多,是因为有个叫吕尚的老头,天天在河边用直钩钓鱼。这事儿在当时的西岐朋友圈里传得比瘟疫还快,有人说这老头是老年痴呆,有人说他是想“碰瓷”权贵,直到周文王姬昌坐着马车路过,俩人唠了三句就手拉手回宫,大伙儿才反应过来:哦,原来这是高端“求职”现场啊!
而咱们故事的主角邑姜,就是这“求职成功人士”吕尚的亲闺女。按现在的话说,她可不是啥普通“富二代”,是正儿八经的“权二代”加“智二代”。她爹吕尚,也就是后来的姜子牙,那可是能在军帐里画地图、在战场上定乾坤的主儿。
你以为邑姜从小是被娇生惯养的大小姐?错了。那时候的西岐还没统一全国,姜子牙天天忙着帮周文王搞“基建”(建城邑、练军队),没空跟闺女玩“过家家”,干脆把她当半个徒弟带。别的小姑娘在学织布缝衣的时候,邑姜在看《兵书》;别的姑娘在聊谁家小伙儿长得帅的时候,邑姜在跟她爹讨论“怎么用三十个人打赢三百个人”。《大戴礼记·保傅》里后来写她“胎教之始,即明礼教”,说白了就是打娘胎里就开始接受“精英教育”,这起点,比当时大多数诸侯的儿子都高。
更绝的是,邑姜还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有一回,姜子牙带部将在府里演兵布阵,摆了个“八卦阵”让大伙儿破,几个武将绕了半个时辰还没摸清门道,旁边的邑姜才十五六岁,端着茶盏站在廊下看了会儿,突然开口:“爹,西边那个旗子挪半尺,南边的人退三步,这阵就破了。”
姜子牙愣了一下,让部将照着做,果然阵形瞬间乱了。当场就有个武将红着脸说:“小姐这脑子,比俺们这些舞刀弄枪的强十倍!”
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周文王耳朵里。老文王正愁给二儿子姬发找个靠谱的媳妇,一听姜子牙的闺女这么厉害,立马就动了心思。古代婚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老文王直接派了个能说会道的大臣去提亲,姜子牙也不扭捏,俩人一拍即合——毕竟姬发这小伙子也不是等闲之辈,年纪轻轻就跟着爹打仗,勇猛又稳重,跟邑姜那是“强强联合”的最佳配置。
成婚那天,西岐的老百姓都挤在路边看热闹,有人说:“这哪是娶媳妇啊,这是文曲星嫁武曲星!”还有人说:“以后咱们西岐的江山,怕是要靠这对小夫妻撑起来了!”
没人知道,这些看热闹的老百姓,还真说对了——这桩婚事,不仅改变了邑姜的人生,更给后来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埋下了最关键的一颗“种子”。
邑姜嫁给姬发的时候,正是西岐和商朝矛盾最尖锐的时候。商纣王帝辛在朝歌瞎折腾,又是建鹿台又是杀忠臣,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而周文王这边,一边安抚百姓一边扩张势力,早就成了商朝的“眼中钉”。没过多久,周文王去世,姬发继位,成了周武王,邑姜也从“王妃”变成了“王后”。
按说当了王后,就该安心在后宫享清福,管管宫女太监,处理处理后宫琐事。可邑姜偏不——她跟别的王后不一样,老公要去打仗,她不哭闹着阻拦,反而帮着收拾行囊,还把自己这些年记的“兵法笔记”塞给姬发:“这上面记了爹教我的一些行军布阵的法子,你带着,说不定能用上。”
姬发看着手里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种地形分析、敌军特点,还有应对突发情况的办法,感动得不行:“有你在,我心里就踏实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决定跟商朝“摊牌”,率领八百诸侯的军队,从西岐出发,直奔朝歌。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武王伐纣”。而邑姜,虽然没跟着上战场,却成了周武王最靠谱的“后方总指挥”。
当时的西岐都城丰京,大部分青壮年都跟着军队走了,城里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邑姜担心有人趁虚而入,一边组织妇女成立“巡逻队”,拿着木棍在城墙上值班,一边开仓放粮,安抚百姓。有个老臣劝她:“王后,这些事让下人去做就行了,您何必亲自操劳?”
邑姜笑着说:“现在前线的将士们在拼命,咱们在后方要是乱了,他们怎么能安心打仗?我是王后,更得带好这个头。”
《尚书·牧誓》里记载,武王伐纣的关键战役“牧野之战”,商朝军队“前徒倒戈”,周武王的军队只用了一天就打赢了。消息传到丰京,老百姓都欢呼雀跃,邑姜却没闲着——她早就准备好了粮草和药品,派快马送到前线,还特意嘱咐送粮的人:“告诉将士们,打完仗好好休息,家里有我们在,不用担心。”
等周武王带着军队凯旋,回到丰京的时候,第一眼就看到邑姜站在城门口等他。她穿着朴素的布裙,脸上带着疲惫,却笑得特别灿烂。周武王下马走过去,握住她的手,发现她的手上磨出了茧子——那是这些天组织巡逻、搬运粮草磨出来的。
小主,
“辛苦你了。”周武王的声音有点沙哑。
邑姜摇摇头:“你打赢了仗,平定了天下,才是真的辛苦。以后,咱们还要一起把这个国家建好呢。”
这时候的邑姜,还不到二十岁,却已经展现出了一个“国母”该有的担当。她不只是周武王的妻子,更是他的“战友”——在打天下的路上,他们并肩作战,一个在前线冲锋陷阵,一个在后方稳固根基,缺一不可。
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按说这下可以松口气了,可周武王却天天愁眉苦脸——不是因为当了天子压力大,是因为他跟邑姜还没有儿子。古代帝王讲究“嫡长子继承制”,没有嫡子,将来国家很可能会乱。
邑姜看着老公天天唉声叹气,心里也着急,但她没表现出来,反而劝周武王:“儿孙自有儿孙福,咱们顺其自然就好。再说,现在国家刚建立,还有很多事要做,你可不能分心。”
话虽这么说,邑姜自己却很注意调理身体,还特意找了懂医术的人请教。没过多久,好消息就来了——邑姜怀孕了!
这个消息让周武王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立马下令:“从今天起,王后的饮食起居都要按最高规格来,谁要是敢怠慢,我饶不了他!”
可邑姜却不乐意了,她跟周武王说:“我怀孕是好事,但不能因为这个搞特殊。再说,孕妇要保持心情平和,要是天天被人围着伺候,反而不自在。”
更让人惊讶的是,邑姜还给自己定了一套“胎教准则”,这在当时可是前所未有的。《大戴礼记·保傅》里详细记载了这套准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不看难看的东西,不听乱七八糟的声音,不说傲慢无礼的话,用这些来进行胎教。
你可能觉得这有点“矫情”,但邑姜是真的说到做到。有一回,宫里有个太监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玉碗,吓得大喊大叫,邑姜正好路过,赶紧捂住肚子,转身回了房间,还吩咐宫女:“以后宫里要是有吵闹的事,先别让我知道,免得影响孩子。”
还有一次,周武王跟大臣们在朝堂上讨论事情,涉及到商朝的酷刑,说得很血腥。邑姜知道了,晚上就跟周武王说:“以后这种残忍的事,别在我面前说,我怕孩子听了会受影响。”
周武王一开始还觉得有点小题大做,后来听姜子牙说:“胎教很重要,孩子在娘胎里受到的影响,会伴随他一辈子。你媳妇这么做,是为了咱们周朝的未来啊!”周武王这才明白邑姜的用心,之后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特意避开那些不好的内容。
十个月后,邑姜顺利生下了一个儿子,周武王给孩子取名叫“诵”,也就是后来的周成王。姬诵刚生下来,邑姜就开始教他——不是教他读书写字,是教他“规矩”。比如喂奶的时候要让他坐直,睡觉的时候要让他平躺,不能养成坏习惯。
等姬诵稍微大一点,邑姜就亲自教他说话、走路,还给他讲周文王、周武王创业的故事。有一回,姬诵问邑姜:“娘,爹为什么要打纣王啊?”
邑姜没有直接说纣王的坏话,而是说:“因为纣王不爱护老百姓,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你爹打他,是为了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以后你长大了,也要像你爹一样,做个爱护老百姓的好天子。”
姬诵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后来他真的成了周朝的贤君,这跟邑姜从小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除了姬诵,邑姜后来还生了一个儿子,叫姬虞,也就是后来的唐叔虞。传说邑姜生姬虞的时候,周武王做了个梦,梦见天帝对他说:“我给你个儿子,取名叫虞,以后让他住在唐地。”后来姬虞真的被封到了唐地,也就是后来的晋国,这就是“桐叶封弟”的故事来源。
不管是周成王还是唐叔虞,后来都成了周朝的栋梁之材。有人说,邑姜是“教出两个好儿子的母亲”,但其实,她教给儿子们的不只是知识和规矩,更是“爱民如子”的治国理念——这才是周朝能延续八百年的根本原因。
周成王姬诵三岁那年,出了一件大事——周武王突然病重,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在周朝炸开了锅。当时的周成王还是个只会哭鼻子的小孩,根本没法处理国家大事;而商朝的残余势力还在蠢蠢欲动,几个诸侯也有点不服气,随时可能发动叛乱。
就在所有人都慌了神的时候,邑姜站了出来。她穿着黑色的丧服,抱着年幼的周成王,走到朝堂上,看着底下的大臣们,声音虽然有点沙哑,却特别坚定:“大王虽然走了,但周朝不能乱。成王还小,以后国家的事,就由我和周公旦一起打理,直到成王长大成人。”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也是当时最有能力的大臣之一。他本来还担心邑姜会因为是女人而不敢担责,没想到她比自己还果断。周公旦立马站出来,对着邑姜行了个礼:“王后放心,我一定尽心尽力辅佐成王,绝不让周朝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