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子并没有多说,还是非常的淡定在那里喝着茶,等了这么久,一点意见都没有,脾气这么好的顾客还是第一次见到。
柳总介绍道:“这位是刘老板,已经在这里等了挺久。”
言下之意就是让楚健,尽快给一个大结果,要是等一下,这个刘老板因为等的太久,走了就不好。
“刘老板好!”楚健也打了一声招呼。
随后就拿出盒子里的东西,这是一对瓷瓶。
李忠就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对唐晚期越窑秘色瓷莲花口弦纹双系瓶莲花口,鼓腹下收,高圈足外撇,器壁厚薄均匀,足内满釉圈足上可见支钉痕,瓶颈压出八条凹痕弦纹,口沿分成六瓣形,为唐代典型的器型,造型秀丽,饱满。
釉面细腻,颜色青绿深沉,犹如湖水般给人一种含蓄的美感,实为难得一见的秘色瓷精品。”
他没看出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但是秘色瓷又是难得一见的珍品,要是错过就非常的可惜,价格相对也是非常的高,为了保险起见,还是需要楚健亲自鉴定一下。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精品之一,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的瓷器精品,因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得名。所谓“秘色瓷”,实为唐、五代之际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
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
而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色瓷始烧年代,以前有二种说法。一为五代之说,这一观点,依据宋人赵德麟《侯鲭录》及曾《南斋漫录》的“吴越秘色窑,越州烧进,为贡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解释,长期以来被明清两代专家学者普遍认同并成为陶瓷学界主流。
一为晚唐之说,由于此说历来缺乏较明确的历史背景和强有力的发掘实证,持这一观点者主要以晚唐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提到的秘色一词固守陈地。
直至1987年,终于才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发掘出一批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摩尼真身舍利的供器,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献物帐”,上载有“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