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正国本(廿六)“知兵”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273 字 8天前

因此,当时的战术就是把步兵排列成最紧密的线列阵队形,力求取得最大的火力密度。如此一来,按照概率,即便你打偏了原定的目标,也有可能打中目标旁边的某个倒霉蛋。

这样一来,距离过远的齐射就没什么意义,打飞了或者打进地里的概率太大,所以谁先开火谁吃亏。老练的指挥官一定会要求自家军队尽量靠近敌人才进行第一轮齐射,恨不能把火枪顶在敌人脸上齐射。

而这又是因为滑膛枪的射速非常低,士兵每发射一次之后,再次发射的时间非常漫长。最开始的时候,每打一次需要一两分钟才能再次发射,后来经过多次改进、升级,才慢慢将填药装弹时间一步步压缩。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由于黑火药发射以后产生的烟雾太浓烈,先射击的一方经过几轮射击,基本就被笼罩在烟雾里,完全看不到目标,因此交战时要掌握最关键的、能看清敌人的几轮齐射。

小主,

所以,训练有素的一方通常采取的战术,是在忍受大量伤亡的情况下,以整齐的线列阵前进,尽量靠近敌人的阵线,在最近距离开火,力求用三到四轮相对准确的射击打垮敌人的军阵,然后视情况进行刺刀冲锋,就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胜利。

有人说,那为什么前排不搞个盾牌?这是因为,即使是威力较小的中式火绳枪(鸟铳)的最小弹丸也是14毫米口径的铅弹,而燧发枪则更大很多。

比较着名的两款是龙虾兵的褐贝斯燧发枪,口径是19毫米,而法国人的1777式燧发枪,口径也达到了17.5毫米。在五六十米内,那巨大的动能足以打碎一切单兵使用的盾牌,甚至就连满清八旗那种重型盾车的盾牌,也一样可以打碎。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能打碎的……或许把戚继光搞出来的偏厢车挡板盾牌加厚是可行的,但这对精铁精钢的产量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这样的重型偏厢车在行军、作战地点选择等方面的要求势必会严苛很多,作战适应性肯定大幅降低,可操作性实在不太行。

也有人说,那为什么不给士兵配上板甲呢?

首先,一套板甲是非常昂贵的,要比招募、训练和武装好几个火枪兵都贵。有人计算过,能挡住燧发枪的板甲,其重量也不是人体能承受的。

其次,燧发枪在几十米内的穿透力,能打碎一切适合人类穿着的板甲,而且身穿板甲被燧发枪的铅弹命中,造成的伤害还要比不着甲严重的多。

被子弹撕裂的铁甲会加剧枪伤程度,所以火枪普及以后,铠甲就迅速地被淘汰了。相应的,淘汰护甲也让步兵有了机动能力,步兵有了密集、持续性火力之后,并不怕骑兵的正面冲锋,可以从容站阵。

也是因为如此,之前冷兵器时代需要兵种配合才能克制的骑兵,现在只要燧发枪+刺刀的步兵就行了。燧发枪一个很大的好处就在于,它是一个统一的战术武器。

那又有人说,士兵趴地上不行吗?

答案是的确不行。现在还是前装枪时代,士兵如果趴地上,一般来说就没法装弹了。所以大规模的分散队形的轻步兵,直到米尼弹发明之后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后装定装弹发明之后,卧倒才变成一个有意义到战术动作。

当然,明军目前所用的制式火枪万历二式比这次锦衣卫送来的鲁密铳要先进,最明显的一个优势就是万历二式专门对纸壳定装药做出了适应性改进。

这使得明军火枪兵不仅装药更快、计量更准,而且可以使用跪地装药姿势,从而在战场上形成高低两层、交替前进的“双三段击”式射击。简单地说,就是火力密度翻倍。

总之不管怎么说,燧发枪时代的排队枪毙,最需要的是纪律,其他的自作聪明的奇思妙想基本都是找死行为。

这种战术需要相当高的军队组织能力和单兵素质以及意志力,否则第一轮齐射后队伍就可能会垮掉。旧式军队因为往往强调个人武勇而轻视纪律,基本达不到这种要求,乃至于连基本的对线能力都没有。

所以“排队枪毙”这种战损率极高的残酷战术,对整个军队的纪律和士气要求非常高。这一点做的比较优秀的就是英国的红衫军,他们因为红色军服,在后世被戏称为“龙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