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4章 援朝抗倭(卅一)催 催 催!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300 字 8天前

李德馨想了想,说道:“形势比人强,如今战况紧迫,我军自然应该奋战到底,但向上国求援也的确是刻不容缓之举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接下来便是你一言我一句的群臣大论战,结果大多数人倾向于求援于大明,唯有伊斗寿坚持不可。李昖心烦意乱,懒得再理会他,传旨要求立刻再次遣使向大明求援,并同时尽快造次播迁。

散朝之后,伊斗寿再次劝阻播迁,担心民心动摇。郑澈则谏言道:“向上国求援,救兵何时方至,实在不可预知。眼下平壤兵寡,难以坚守,若殿下坚守平壤,而未能及时能到上国援军,殿下及王室必成倭寇俘虏,备受凌辱,那才真是国家灭亡。”

李昖见郑澈如此为自己打算,激动涕泪。伊斗寿怒斥郑澈已成奸邪小人,再请李昖三思。此时李德馨奏报,日军再次派出信函请求和谈。李昖抱着一线希望,当然更多的是期望至少能拖延一下日军的攻势,遂派李德馨前往谈判。

李德馨很快便会见了景辙玄苏,问及为何不见小西行长,景辙玄苏说道:“此事已全权委托于我,如今场景真是应验昨日为友,今日为敌这句话。”

李德馨没什么好脸色,语气也颇为不善,道:“此话不应该由你们说出来吧,尔等狼子野心,肆意践踏朝鲜山河,如今还有何目的?”

景辙玄苏淡然一笑,道:“我们曾多次提醒将会引发战争,但贵国始终不听,事到如今,我军之心愿依旧如从前一般,只要贵国让开通往明国的道路,日本便绝不再攻击朝鲜。”

李德馨笑道:“不要再说什么贵国一心前往天朝上贡了,我看你们恐怕也是为进攻大明。我且不说大明之强大远非尔等所知,即便敝国答允,你们能立刻撤出朝鲜么?如果可以,我倒愿意立即启奏大王,请大王决断是否让开道路。”

景辙玄苏推说难以速撤,向李德馨说道:“撤兵也要有撤兵的名分,只要让开道路,我军进入明国,朝鲜自然会立刻结束战乱。”

李德馨怒骂玄苏厚颜无耻,玄苏则反诘说是因为朝鲜不予让路才招致战乱,李德馨怒不可遏,道:“朝鲜与大明情深义厚,绝无让路之名分!”双方不欢而散。

朝鲜是不是和大明“情深义厚”不好说,但大明动不动就吊打女真一顿,那可是朝鲜人长期看在眼里的。再加上前不久大明刚刚出动“百万天兵”,直接把曾经纵横数万里的蒙古大汗打得千里远遁,朝鲜听闻更是丝毫不敢对大明有何欺瞒背叛。

总之,不管是不是真的情深义厚,现在都必须坚持说是情深义厚了。

李昖得知和谈破裂,倒也不算意外,只是再次下令立刻播迁,令都承旨迁移牌位,通知王室准备行囊,令李德馨入明求救,罢免金应南兵曹判书之职由李恒福接任,另外还准许柳成龙回朝任职。

平壤百姓听闻王驾再度播迁,群情激愤,阻拦王驾,殴打官员,许久之后才被驱逐。而朝鲜王室离开之后,小西行长领第一军团昼夜行军,经大同江捷径快速奔袭,于月底进攻平壤。此时的平壤人心离散,未作抵抗便轻易沦陷。小西行长收缴粮食十万余担,传报大捷。

王室及朝廷已播迁至平安道于大明边境的义州,这几乎也是朝鲜在北部边境上最后一个大城了。李昖听闻平壤陷落之后,几乎万念俱灰,觉得所谓复国已经毫无希望。

李昖此时毫无半分斗志,只想立刻前往大明躲避,待借到大兵再重返朝鲜,因此命人将此议尽快告知李德馨。

次日,李昖召集群臣说道:“寡人已下决心,寡人若为将军,自当战死沙场,但既为国家社稷象征,便需时刻保全!因此,王驾需播迁辽东,暂行内附。”

这一下子可真是捅了马蜂窝,群臣激烈反对,李恒福连忙向众臣僚解释道:“大王之意并非是马上播迁,而是先驻守义州观察形势。”李昖也没想到群臣反应如此剧烈,连忙对这话表示赞同,宣称是为了效仿当年安南复国。

近来偏向于主张联明抗日的柳成龙也力谏道:“殿下为万民之殿下,若殿下被擒则国家将亡,此理不言而喻。然则,若殿下离国,便再无朝鲜,朝鲜将成无主之地,百姓将成无主之民。至于安南旧事,不过运气使然罢了,历史上君主离国再难返回之例成百上千,臣请殿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