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接应

犁汉 痴人陈 2253 字 2个月前

十一月八日,刘备在临汾。

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关西很多少壮派的郎官,他们都是受小皇帝刘协所命,准备北上加入到胡轸的军团参与后面战事的。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自关西朝廷爆发未央宫薨乱后,此前作为关西中枢权力两极的公卿和宦官集团势力全部瓦解,而作为外藩的董卓却抓住机会一举上洛,更是靠上了董太后成为外戚执掌权柄,可谓权倾一时。

但未央宫薨乱的范围实际上都是停留在最上层,作为中枢当时最核心武备的西园内外军,实际上实力并没有折损。而当时董卓入京的时候,上下兵力不过数万,并不能对西园军形成压制。

所以,当时董卓和渴望复兴汉业的刘协形成了默契,知道不能重蹈关东的覆辙,于是形成了以董卓为太师府的武家和以刘协为首的公家的双元格局。

在武家和公家的关系中,表面上是靠着董太后的联系。但实际上,那一层虚假的外戚的皮子并不能给双方带来任何安全感。

所以在董卓入京没多久,在他向刘协吐露自己想要带着大汉再次伟大的抱负后,刘协就在宗庙前向列祖列宗起誓:

“如董师不负我汉家,我汉家世世代代不弃董氏。”

甚至,刘协亲自将这一誓言写在了血诏上,供奉在了太庙中,以使后世子孙不忘。

也正是靠着这一血誓,董卓和刘协维持了表面的平衡。刘协利用董卓的实力清洗了一批朝廷公卿,提拔了汉室宗室。而董卓也靠着小皇帝赐予的合法性,不断吞并西园禁军。

这个过程中,双方一直非常默契。不仅董卓坐稳了太师之位,就连小皇帝也在这个过程中,从西园禁军吸纳了一批直属武装,重建了北军。

而为了彻底掌握这支新建的北军,刘协将宗亲子弟尽数安置在此军中。但诸刘子孙早就锦衣玉食多少世了,身上哪还有半年英武之气?所以在当时,刘协也只能从头培养这些人,期望能得一二大将。

就是这个背景下,刘备带着残军从崤函通道奔了过来。

对于刘备,刘协可以说是相当了解的。在听闻宗室中最能战的刘皇叔西奔过关,刘协直接发数道诏书,令沿路各亭驿备供应皇叔等人的一应所需。

而在刘备带着张飞等人行至长安东郊的东平观的时候,刘协甚至亲自出城十里迎接刘备的到来。

可以说,对于刘备,刘协给予了无限的尊重。

这也让对未来惶惶的刘备迅速安定下来,并开始担任北军中郎将一职。

也正是靠着刘备带来的这些悍将操练,诸刘子弟的军事素养得到了飞速提升。

这种变化自然让董卓非常警惕。

之后李儒就建言,既然小皇帝要历练诸刘子弟,那不如送到胡轸军中,毕竟悍将从来只会在战场中诞生。

当董卓建议小皇帝送诸刘上前线的时候,刘协当然明白这里面的真实意思,但有一点董卓却没有说错,那就是练得再好也需要战争经验。

所以刘协同意了,让刘备带着五十名北军军吏奔至前线。而为了不弱皇叔的名头,刘协甚至还给刘备一个谒者的名头。

也就是说,刘备是代表天子的名义来前线犒军的。

其实,在当时,纵然是刘协也不认为刘备这一伙人能做出什么功绩,对他们的期望也是,可以让诸刘得到大规模战事的直觉经验。

但事实将会证明,刘备他们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刘备他们是在十月末的时候从长安出发的,在十一初就已经过了龙门。

当他们过了黄河上岸,开始沿着汾水继续前进。

在临汾,刘备见到了临汾的校尉王昌。

一开始刘备对王昌是比较陌生的,毕竟他入关西才没有多久,这王昌也不是什么崤函战场上杀出的悍将,所以对于王昌,他只当成一般人对待。

再加上,随行的诸刘子弟说这个王昌不过是胡轸的门下走狗,不值一提。所以刘备一开始也颇为轻视。

但很快,他在和王昌的相处中,马上就意识到此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诸刘对此人的轻视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首先,王昌给刘备的第一感觉就是精力旺盛。这是刘备在过去很多优秀人才身上看到的,如袁绍、曹操、钟繇等人,都有旺盛的精力来处理政务。

而王昌也是如此,刘备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此人还在处理粮秣的文书。据他的左右道,王昌从昨夜开始工作,灯都换了三次,还在工作。

本来刘备以为王昌必然会思维迟滞,但等他和此人正式见面的时候,刘备所讲的,王昌都能应答如流。